文章

新世界據報90億售K11 Art Mall陷僵局 華潤隆地僅出價60億

圖片
新世界(017)在出售旗下地標建築K11 Art Mall的計劃中陷入僵局。《彭博》引述消息人士報道,新世界希望以90億港元出售該物業,儘管獲潤地(1109)旗下華潤隆地洽購,但華潤隆地的出價僅為60億元,導致有關交易陷入停滯。 報道指,雖然新世界提議將150億美元(約1170億港元)的珍貴物業作為貸款抵押,應對債務重組的擔憂,並正努力出售K11 Art Mall,但與華潤隆地的談判中仍存在明顯的價格分歧。位於尖沙咀的K11 Art Mall,總面積為335,939平方呎,若以新世界希望出售的90億元來計算,平均呎價約為2.68萬元。 新世界目前的財務狀況引起了市場的關注。新世界在昨日(23日)公布的業務更新中強調,正持續正常開展業務,並將繼續專注於發展地產主業,包括在本港推售住宅項目及在內地銷售多元化項目。此外,集團又發布公告,指已知悉市場上有關集團運作及現有財務債務的傳言和揣測,建議股東、其他證券持有人及潛在投資者不要依賴這些市場傳言,任何資訊應以公司的官方公告為準。

美麗華31億購恒地香檳大廈項目

圖片
美麗華酒店(0071.HK)向大股東恒基地產(0012.HK)收購尖沙咀香檳大廈地盤,作價31.2億元,代價以內部資源支付。 建23層高酒店 提供99客房 恒地要先完成拆卸重建工程後才正式移交項目,包括按照獲批圖則建成23層高新酒店,提供99間客房,並且附設商舖和兩層地庫,總樓面面積接近13.79萬方呎。預計新酒店提供8間套房(包括4間總統套房)及91間客房。新酒店的地面樓層將會有一個有蓋上落客區,而車輛可以通過該上落客區進入兩層地庫停車場。接待大堂將約為9米高的樓層。 美麗華相信,新酒店將會吸引更多高端客戶,以實現酒店更高的平均房價。此外,新酒店亦有助解決The Mira Hong Kong房間緊張的供應壓力。 移交後,美麗華可能考慮把現時位於The Mira Hong Kong地下、3樓及5樓的餐廳遷往新酒店。因此,The Mira Hong Kong的空置地方可重新被規劃來提升酒店的商業價值。此外,由於新酒店毗鄰The Mira Hong Kong,因此受惠於由The Mira Hong Kong同一管理團隊進行管理,並可善用The Mira Hong Kong營運團隊的能力。

優必選天使投資人夏佐全發佈禁售承諾 長期堅定看好人形機器人賽道

圖片
2025年1月16日|人形機器人公司優必選(09880.HK) 1月15日發佈公告,公司非執行董事、天使投資人夏佐全承諾,自1月16日起12個月內,將不以任何方式減持其持有的19,888,800 股優必選股份。 對於此次自願禁售承諾,夏佐全表示,長期堅定看好人形機器人賽道,認可優必選在人形機器人技術與產品的巨大領先與搶跑優勢。 這是繼優必選創始人、董事會主席兼CEO周劍、CTO兼執行董事熊友軍、執行董事王琳、個人股東趙國羣之後,優必選核心高管及重要股東的第三份禁售承諾公告。 據悉,比亞迪聯合創始人、正軒投資董事長夏佐全以天使投資人的身份投資優必選,並進行了多輪跟投,是全球最早下注人形機器人價值的創投人之一。夏佐全曾在比亞迪的投資中獲6萬倍投資回報,優必選則被媒體認為是夏佐全投出的“下一個比亞迪”。 夏佐全表示,去年10月,優必選自研的新一代工業人形機器人Walker S1進入比亞迪汽車工廠實訓已完成了第一階段的測試工作。是全球範圍內首次實現與L4級無人物流車、無人叉車、工業移動機器人和智能製造管理系統協同作業的工業場景解決方案。 據悉,優必選新一代工業人形機器人S2及第三代靈巧手即將發佈,將在工業場景第二階段的更多實訓場景中應用。目前,人形機器人正處於量產交付的前夜,產業應用奇點將至。

投資次重要3問題(三):節省費用vs績效?

圖片
對投資者來說一直有一個迷思,到底節省管理費用還是高績效更重要?保守一派認為,應選擇管理費率低廉的被動型ETF,以減低成本;進取一派則認為,應該尋找優秀資產管理人,即使為此付出高達三成的表現費亦在所不惜。兩者孰是孰非,值得深思。 純從節省成本的角度來看,選擇被動型ETF是有優勢,現時環球上市ETF種類繁多,涵蓋環球股票市場、債券及商品,每年管理費是0.1%至0.5%,長期投資的話,確能省下好一筆費用。不過這條投資之路並非坦途。 過去10年美國大型股每年平均回報13%,乍看長揸必勝似乎很容易,但是歷史經驗告訴我們,市場總會遇上極度波動的時期,例如2008年金融海嘯,恒指曾由32,000點急瀉至11,000點,美股同期大跌55%;以2020年疫情股災,美股亦要跌33%。理論上投資者只須耐心等待市況復甦,就能獲得回報,但面對巨大跌幅,散戶多數都忍受不住心理壓力在最低位沽出,而這正正點出了被動投資最大的挑戰:看似簡單做法,但往往在市場劇烈波動時功虧一簣。 亦有人支持高績效投資策略。歷史上確實有不少基金經理創下了驕人的投資成績。美國股神巴菲特掌舵的巴郡,在過去57年平均每年回報20%;彼得林區主理的麥哲倫基金,更創下13年間平均每年回報更高達29%的紀錄,均能跑贏標普500指數。量化交易基金Millennium Management,在過去30年來平均年回報14%,且從未試過全年虧損,由此可見能夠覓得真正優秀的基金經理,付出較高費用亦絕對物有所值。 表現優秀的對沖基金,相比起高回報表現,更重要的是逆市時的風險管控能力。假如遇上10年一遇股災,資產值下跌五成,要追回成績就要將資產價值翻倍才行,難度極高,因此能力保不失,才是主動型投資的精髓。 再說單純追求低成本被動投資,對大多數投資者來說,要藉此達到儲蓄買樓首期、完成人生大事等資金需求,甚至累積創業資本這些更高目標,僅憑每年7至8%的回報可能並不足夠。透過適當的分散投資,並在合適時機增持表現出色的基金,反而更有機會達成目標。  

投資次重要3問題(二): 平均成本法真的必勝嗎?

圖片
奉長期投資為圭臬的投資者,常以「平均成本法」作為依據,建議月供股票或股市指數產品。此法的主要優點是利用資金優勢吸納股市的短期波動,實踐「別人恐懼我貪婪」的理念,而且方法簡單易懂,人人可行。表面上似乎無甚缺點,但需注意,這方法背後至少有兩個重要假設: 1)買入的股市或股票長期必然增長; 2)投資資金閒置,無其他用途需求。 長期增長並非必然 首先探討第一個假設。事實上,只有美國及部分歐洲股市才能實現長期增長。即使是日本股市,也是近兩年才走出「失落的二十年」。 至於中港股市,過去15年僅是反覆震盪,而許多新興市場股市多年來表現亦相似。究其原因,除了全球近二十年的實質經濟增長乏善可陳,不少增長僅為名義上的增長外,歐美股市的長期升勢與金融海嘯後各國陸續實施量化寬鬆措施,加速經濟名義增長亦密不可分。 個股風險不容忽視 就個別股票而言,雖有機會挑中10倍股,但同時需承擔額外管治風險。即使不論英偉達和超微電腦這種「天堂與地獄」的極端例子,僅以港股藍籌為例,月供滙豐控股(005)15年來的表現與恒生指數相差無幾。但若不慎選上部分地產股甚至民企內房股,幸運的話還能打個平手,稍有不慎就可能血本無歸。 「何時落車」的重要性 第二點涉及我們常提及的「何時落車」問題。一個完整的投資行為至少需經過一買一賣。許多人買高息股收息或早年買樓收租,都是迴避「交易何時了結」這一環節。當投資者不主動管理資金,往往會被突如其來的資金需求所牽制,為急於用錢而在不適當時機沽售資產,導致原本的回報變成虧損,此類情況屢見不鮮。 「你不理財,財不理你」。我們認為主動管理資金,進而捕捉市場機會,退而求其次至少可根據市場風險及個人風險承受能力調整持倉,才是更佳做法。誠然,許多人認為捕捉市場機會困難,這點我也認同。但就個人經驗而言,深入研究宏觀經濟對把握不同資產及市場轉折點確有幫助,這也是我們馭風認為能持續捕捉市場時機的原因。

投資次重要3問題(一):死水定活水?

圖片
著名投資專家Ken Fisher,多年前寫過一本書叫《投資最重要的3個問題》,討論投資者日常謬誤,這3個問題包括「我的哪些信念是虛假的」、「我能理解甚麼是別人無法理解的事」、「現在有哪些認知錯覺欺騙我」等等。無可否認這3個問題成為一個好的投資者很重要,不過對於大部分仍在「問冧巴」階段的散戶而言,似乎過於抽象,難以應用。 蒙am730編輯賞識,筆者在本欄合作已有1年,今次嘗試從投資實務出發點,綜合3個散戶投資者「次重要」的問題,分篇討論,希望散戶能夠藉此脫離「問冧巴」的廻圈,亦能為筆者在本欄留個足跡。筆者設想的3個問題是: 1. 投資現金流:是「死水」還是「活水」? 2. 平均成本法vs捕捉市場時機? 3. 節省費用vs績效? 好多人劃定一筆固定金額用來做投資,或者拿一大筆資金,希望透過投資或者收息支付生活開支,這一種做法筆者在行家中戲稱為「死水」。與此相反,投資者本身有現金流支持,可以調撥部分現金流增加投資金額的情況,稱之為「活水」。近年「被動收入」概念在年輕人中極為盛行,背後無非係希望儲到一筆資金投資,以後可以不用為錢工作,其實大家只看到「被動收入」吸引的一面,卻沒有留意沒有其他收入支援下,孤軍作投資的風險與執行難度。 阿米在這裡講個小故事。入行以來經歷過兩三個資產泡沫期,每次到高峰附近,總會聽到身邊有人要用自己資金當「全職交易員」,他們隨著泡沫起舞總有一兩年好光景,不過幾年過去,這批朋友通常都在大家的圈子中失去蹤影,或者真是發了達也說不定。 「死水」型投資最大的難度,是當你單靠資本增值收入維持生計,短線輸贏的心理壓力就會被無限放大;另一方面,假如只撥一筆固定金額投資,「當儲筆錢」,當遇到短期挫折就很容易會撒手不理,「Del App」了事。多年來筆者認識的全職自營交易員,只有一位能夠經營到現在。

呂宇健筆|三個月兩換CEO的新世界|Ken Lui

圖片
去年11月,鄭氏家族第二代話事人純官鄭家純公開表示,不一定要由鄭氏的後代接管家族生意,結果今年9月底,純官大仔鄭志剛辭去新世界(0017)執行副主席兼行政總裁,兼同時辭去鄭氏系內其他上市公司的董事職務,兩個月後,新世界宣布接替鄭志剛的馬紹祥又辭職唔撈,找來另一位執董黃少媚頂替。上市公司的CEO非常重要,三個月內有三位不同的CEO,莫說是投資者,相信連公司內的員工也覺得混亂到一個點。 上周五中午,外電突然報道馬紹祥辭職的傳聞,新世界股價即時跌6%後停牌,收市後集團宣布,上任僅兩個月的馬紹祥即日起辭任執行董事及該公司行政總裁,以便處理其他個人事務,馬紹祥連新百貨(0825)的執董職務也辭去。 工程界出身的馬紹祥曾在工程顧問公司工作,2013年加入政府,曾出任發展局副局長,2017年2月至6月因應陳茂波升任財政司司長,他短暫接任局長。離開政府後,馬紹祥於2018年加入新創建(0659)出任首席營運總監(之後升為行政總裁、2022年任新世界執董),在新創建任職期間,新創建先後出售新巴城巴、環保、飛機租賃等非核心資產,同時協調啟德體育園的工程進度。巧合的是,新世界宣布馬紹祥辭職前一日,獲政府批准出售持有啟德體育園公司75%股權的控股公司權益予母公司周大福企業。 一般人辭職都一個月前通知,堂堂上市公司CEO豈能話辭就辭,一係純官好錫他,一係他就是「被辭職」。據純官的回應,在檢視新世界的發展方向後,認為集團發展須適時作階段性改變,行政總裁角色也需要調整,他十分高興覓得更適合的人選,字裡行間似乎說馬紹祥不適合做,多於他自己辭職。 新世界目前最需要減債節流,或許馬紹祥真的未必是最適合的人選,但兩個月前為何要委任他做CEO呢?接替的黃少媚比馬紹祥更早加盟新世界,當初何不直接委任她呢?有指馬紹祥因「交唔到功課」而被勸退,這也可笑,普通員工試用期都有三個月,兩個月就判他「交唔到功課」,未免太不合理。 至於黃少媚又有幾適合做新世界CEO?據介紹,她擁有逾20年地產行業經驗,但一直都是「跑內地」為主,新世界有不少非內地業務,黃少媚如何成為純官口中的「更適合人選」?可能見完港澳辦主任夏寶龍後,新世界準備全面進軍內地市場。無論如何,黃少媚至少有一樣比馬紹祥更適合做新世界CEO,就是每月薪金只是98.4萬元,較馬紹祥的151.2萬元足足少35%,一年可以為負債纍纍的新世界慳633萬元。 呂宇健註:專...